久未在時裝界制造出任何話題的紐約,憑借著從2005年開始制造出的一系列華裔奇跡,再度把全世界的媒體拉攏了過來。2005年美國時裝協會CFDA大獎的最佳女裝設計為VeraWang,而最佳新人設計師得主則是DerekLam,兩位華人分拿兩項大獎;緊接著2007年,PhillipLim再奪最佳新人獎;2009年CFDA又再度把榮耀給了華人,AnnaSui獲得終身成就獎,而AlexanderWang繼續摘得最佳新人獎。JasonWu則被MichelleObama相中,如虎添翼。但美國“第一夫人”的選擇不能單從時裝設計上來考量,JasonWu的華裔背景確有為其政治加分的因素。
相較之下,熱烈鼓吹本土設計師的中國媒體則顯得有些滑稽。在市場尚未準備好、渠道尚未鋪設好的情況下,拼命為本土設計師造勢,其尷尬的結局反倒暴露了本土時尚媒體對市場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現實。既沒有強勢媒體,又沒有成熟市場的中國,基本不具備建立自己時裝體系的條件,華裔設計師的成功也只是美國人的熱鬧而已。
VivienneTam孤膽闖紐約,頗有開天辟地的豪氣,但其設計道路卻注定無法步入主流,美國人不可能每天生活在鋪天蓋地的波普化毛澤東頭像和莫名其妙的“雙喜”(doublehappiness)中。AnnaSui和VeraWang則在設計上幾乎褪去了華裔背景,更像是諸多致力于創造美國風格的設計師中的一員,恰好她們的身體里流動著中國人的血液。
至于PhillipLim、AlexanderWang、DerekLam和JasonWu的成功,也完全是基于美國風格的,這點在AlexanderWang和JasonWu身上更為明顯。前者在搖滾和運動裝的融合上有所突破,在強勢女人和女人味中找到了難得的平衡,后者則基于女裝經典,也許并不見得多有創新精神,卻意欲打造抹平了歷史痕跡的經典美國女星形象。
PhillipLim和DerekLam的身上集中體現了華裔聰敏的一面,把設計和商業極好地融合到了一起。PhillipLim本身是Barneys的銷售員出身,同時擁有商業和貿易的學士學位,深諳如何控制成本之道,使他的設計看起來相當完整與高質素,其定價卻比同樣的產品足足低了30%。這不僅僅是華裔設計師的本事,諸如Thakoon和Doo-Ri等亞裔設計師,也借此謀略收到了良好的市場反應。DerekLam也是將商業和設計高度統一起來的高手,他會在自己的店鋪里待上好幾個下午,觀察顧客對產品、對室內設計的反應,從而針對性地改良自己的設計。為了降低成本,PhillipLim和DerekLam從不諱言自己的產品部分產自中國,完全不像歐洲品牌那般遮遮掩掩。
在一片甚囂塵上的贊美中,也有不少時裝界人士對此產生了一些質疑,《紐約時報》的CathyHoryn便詬病AlexanderWang在T臺呈現“舊帽子”,并感嘆這是“潮流”消失的標志;對于JasonWu,她更是沒好氣地說:“在我的記憶里,一點兒印象也不會留下?!?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