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稱在建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的施工現場,由于大量使用了建筑產業化技術,工人就像“搭積木”一樣進行高效率安裝,完全不同于傳統的建筑方式。“上海中心大廈總重量相當于70個埃菲爾鐵塔,投資上百億元。由于我們采用了最先進建筑產業化技術,施工中,材料耗損從傳統建筑行業的3%至5%,降低到萬分之一,一棟大樓就節約出好幾個埃菲爾鐵塔。”“上海中心”總經理顧建平說。多年來,中國建筑施工方式十分粗放。工地上一些浪費現象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常態:施工常用的建筑模板,一般只能用三四次,帶來巨大的木材浪費;由于普遍采用現場加工方式,施工中鋼筋、鋼材及其他原材料在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損耗和短料,僅這一項原料浪費就在3%以上;施工安排不科學,導致大量非必要運輸產生巨大浪費,加上現場施工周期長,為交通、環境帶來長期影響……傳統建筑產生垃圾每年高達數億噸,每天生成的生活污水達580萬立方米,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比率高達27.5%……建筑業粗放發展模式,不僅帶來建筑過程中從水、電、能耗,到人力資源、時間成本的嚴重浪費,也是曾經導致各地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4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必須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在環境資源約束不斷加劇、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口紅利淡出的背景下,傳統粗放的建造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發展的要求。”河北省住建廳廳長朱正舉說,加快建筑產業現代化步伐已“迫在眉睫”。建筑產業化被形象地比喻為“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它是用現代大工業生產方式改造提升傳統建筑業的設計、配套生產、施工安裝和運行管理,最終實現建筑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過程。數據表明,相比于傳統建筑,產業化建筑在施工過程中可節約鋼材10%,木材80%,水資源50%,砂漿80%,模板50%,降低施工能耗40%。并且有效降低建造過程所產生的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和污染物排放。“推進建筑產業化對于住宅建造過程中在節能、節材和減排方面的效益,在許多實踐中已經得到充分證明。”住建部副部長齊驥說。“并且,建筑產業化破解了房屋建設過程中質量、性能、安全、效益、節能、環保、低碳等問題,它應成為推動我國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節能減排戰略的重要舉措。”住建部建筑產業化促進中心建筑技術處處長葉明說。據中國地產巨頭萬科地產上海區總經理孫嘉說,萬科在上海已實施產業化項目共計100多萬平方米。建筑產業化帶來了建筑質量大幅提高,譬如外墻飾面材料抗拔強度是傳統工藝的9倍,并可實現建筑零滲漏,面磚不脫落等。華陽國際副總經理趙曉龍認為,保障性住房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較低,相對容易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工業化生產的特點,是中國推廣建筑產業化的突破口,可選擇合適的項目率先開展試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