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畫派爭奇斗艷
在國畫方面,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出現了一大批表現延安革命生活、歌頌領袖、體現延安精神的優秀作品。特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地域為中心形成的長安畫派、新金陵畫派、嶺南畫派,更是在延安美術的繼承發展上表現突出。畫家以強烈的政治熱情投入創作,三大畫派爭奇斗艷,成為當時紅色國畫創作的重鎮。
長安畫派,形成于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西安地區,以石魯、趙望云、何海霞為代表,成員包括方濟眾、康師堯、劉文西等。畫家多創作以黃土高原古樸倔強為特征的山水畫,和勤勞淳樸的關中、陜北、陜南農民形象的人物畫。該畫派致力于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常以巧妙的構思和蒼厚質樸的筆墨,表現領袖題材和渾樸蒼茫的西北風光,在當時中國畫壇產生了極大反響。石魯的《轉戰陜北》《東方欲曉》,何海霞的《延安頌》《楊家嶺勝境圖》,方濟眾的《寶塔晨輝》《小米噴香的時候》,劉文西的《北斗——劉志丹和陜北人民》《解放區的天》《毛主席和牧羊人》等,都堪稱經典之作。
新金陵畫派,興起于上世紀 60年代的南京地區,由傅抱石、錢松喦等老一輩藝術家創立。他們提倡寫生,作品雄偉秀麗。新金陵畫派的藝術觀念是具有自覺的創新意識、辯證的民族意識、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激情的寫意精神。尤其錢松喦的繪畫,以表現延安題材和社會主義建設居多,《延安頌》《延安景色》《紅妝素裹》是其代表之作。
嶺南畫派,形成于民國時期,創始人為高劍父等人。活躍于上世紀60年代的第二代嶺南畫派畫家關山月、黎雄才等的創作,最能代表紅色國畫的特色。他們注重寫生,并融中西繪畫之長,不僅以革命精神和強烈時代感改造中國畫,并堅守傳統筆墨特色,創作出的《黃河頌》《龍羊峽》等,極具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
傳統筆墨與西方寫實交融
雖然紅色國畫流派眾多,代表畫家所創作的國畫題材不同、手法和個人風格各異,但其共性也很明顯。主要表現在:在繪畫上注重寫實,積極入世,突出繪畫的服務功能;在繪畫與政治的關系上,畫家的政治熱情較高,關注民族國家之命運,關注社會主義建設,題材上多以歌頌新中國,謳歌領袖,表現社會主義建設為主,審美格調出現從“雅”向“俗”的轉變,注重雅俗共賞,適應大眾審美需要;創作手法上,由于這些國畫家大多生于舊中國,成就于新中國,早年受古代傳統繪畫的熏陶,后又接觸西畫寫實主義影響,所以,能把古代文人畫的筆墨與西方寫實寫生的手法相結合,創造出新的國畫樣式。如石魯的《轉戰陜北》《東方欲曉》、何海霞的《延河頌》、錢松喦的《延安頌》、關山月的《黃河頌》等最具代表性。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