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來自美國的牛仔褲,有可能代表藝術的創新;一條來自法國的裙裝,有可能成為時尚的象征。中國的產品遍及世界,可是“Made In China”的產地標簽卻無法為其帶來產品價值的提升,這是因為我們難以探尋到品牌背后的文化價值。
兩條相同的流水線生產同樣款式的產品,貼上國際品牌就能身價上萬,而自有品牌僅售百余元,其中的價格差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品牌的巨大差異。
中國服裝企業很久以前就已經認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聘請國際設計師,引入最先進的工藝和設備,耗費巨資鑄建品牌文化……但時至今日,中國品牌仍未得到市場的充分肯定。消費者對國際品牌的青睞和對中國品牌的不認可,催生了“假洋牌”、“貼牌”等現象的滋生,也使中國品牌進入了長時間的困惑期。
民族的就是國際的。曾幾何時,中國的緞繡織錦在海外是只有歐洲王室貴族才能享有的高檔服裝。而現如今,中國作為最大的制造商,在服裝行業內獲得的利潤回報卻非常有限,巨大的中間差額被國際品牌獲取。
中國消費者花大價錢購買中國產國際品牌產品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國在成為下一個國際奢侈品最大消費市場的同時,本土品牌市場也面對著國內品牌競爭激烈、市場日益萎縮的困局。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品牌的文化發展該何去何從,是一個決定整個行業命運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