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逝去的墨跡
1955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片《烏鴉為什么是黑的》在威尼斯動畫電影節獲獎,當時卻被國際評委們誤認為是蘇聯作品。備受打擊的中國動畫藝術家由此開始思變,揭開了中國動畫走民族化、個性化道路的序幕。1960年,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在特偉的努力下誕生,國畫大師齊白石筆下的蝌蚪、青蛙、蝦蟹在銀幕“活”了起來,充滿了中國水墨特有的靈動與詩意。此后,富有民族特色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葫蘆兄弟》等相繼誕生,頻頻在國際上獲獎,構成了中國動畫史的黃金時代。
然而1988年,《山水情》成為中國水墨動畫的絕唱。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動畫片特有的美感漸漸消失。在迪斯尼與日本動漫的沖擊下,中國歷史上那些曾經的精致墨跡,也徹底隨風而逝。
只有技術是不夠的
漫迷將當下中國動畫的瓶頸歸因于技術水平,但與特偉、張仃有過密切合作的美術片攝影師段孝萱說:“在創作上,沒有好的構思與劇本是不行的。水墨和3D,終究只是技術,不是思想。”
時下,3D技術成了眾多中國動畫片的表現形式,連《大鬧天宮》《黑貓警長》《漁童》也有了3D版本。對此,觀眾總是批評大過表揚。段曉萱認為,各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繪畫風格,而中國國畫這種自成體系的藝術,與中國民俗、傳統的故事題材是相統一的,“如今翻拍,看重的還是經典動畫片的故事構思。但這種技術翻新,并不能再創出新的思想與立意。”
純粹膜拜技術和簡單模仿的做法,也讓美影廠作曲家金復載感到不滿:“從發展的眼光看,民族特色與導演個性是最重要的。現在的動畫片不好看,最重要的是缺少創意、缺少靈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面對中國動畫的困境,上影集團副總汪天云對此表示,美影廠已考慮走回歸之路:“水墨動畫片的攝制工序非常復雜,耗時又長,好在上一輩已將制作工序流傳下來,讓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發展。”目前,美影廠已有5到6位青年導演參加了新水墨動畫的創作,施屹是其中之一:“我們正在做一部名為《記憶中的鷂》的水墨動畫。在運用老形式的同時也有突破,《記》以石庫門生活為題材,而且同時運用例如拼貼等其他手段與材質。另外,我們還有一個水墨的世博宣傳動畫片將在3月完工。”
對此,老一輩美術電影導演錢運達感到認可,但他依然牢記齊白石、李可染等大師做動畫造型的往事:“中國動畫片的輝煌離不了這些大畫家的貢獻,但現在我們根本請不起有成就的畫家。我希望時下的畫家能關心一下通俗動漫,給中國的動畫事業再添一個‘肩膀’。”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