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這位49歲時就成為普利茲克建筑設計獎(Pritzker)歷史上最年輕得主的美國建筑師,也許是在世建筑師中對現代建筑發展最資深的見證者之一。青年時代邁耶崇拜法國建筑師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在巴黎試圖加入其工作室。“他不肯雇我,他說‘我們不雇傭美國人’,”邁耶采訪中回憶說。而邁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間的一系列作品都給現代建筑在繼柯布西耶之后注入了持續生命力;1984年開始設計到1997年開館的Getty中心更是其職業歷史上的頂峰。此后的20年,邁耶依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這位49歲時就成為普利茲克建筑設計獎(Pritzker)歷史上最年輕得主的美國建筑師,也許是在世建筑師中對現代建筑發展最資深的見證者之一。青年時代邁耶崇拜法國建筑師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在巴黎試圖加入其工作室。“他不肯雇我,他說‘我們不雇傭美國人’,”邁耶采訪中回憶說。而邁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間的一系列作品都給現代建筑在繼柯布西耶之后注入了持續生命力;1984年開始設計到1997年開館的Getty中心更是其職業歷史上的頂峰。
此后的20年,邁耶依然活躍于世界建筑設計的舞臺。即便需要借助拐杖走路,今年81歲的邁耶仍在參與其建筑設計公司理查德·邁耶以及合伙人的日常工作,每周還要到自己位于新澤西的模型博物館里進行藝術創作,散發出一種讓人尊敬的持續熱情和堅持。
因為最近在臺北剛竣工了地標性建筑CDC 55 Timeless信義住宅大廈,我和該項目設計團隊的幾位建筑師見了面。那是可以預見的、經典式的邁耶設計——白色、秩序、網格、空間高效。當我問及幾位設計師,在公司里“是不是所有人的設計都必須是邁耶式”時,他們相視而笑、笑而不語,笑而不語里信息明了。依照主創建筑師的風格,這幾乎是所有“明星建筑師”團隊的特征,只不過邁耶貫徹得更為徹底——從1984年獲得普利策獎之后,他的設計風格就從來沒有太多演變。不過從零碎的資料中,你依然能覺察到公司團隊在一個又一個具體項目上持續改善建筑設計及建造中細致、基本問題的努力。
比起這座高樓和之前在深圳設計的華僑城會所(2008~2012年),邁耶對于中國建筑以及城市面貌的影響可能在另一方面更為深刻。在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對于現代建筑設計還懵懂無知的年代,一批西方建筑師通過各種出版物成為了年輕人爭相學習的對象,邁耶就是其中之一。后來,他們陸續進入大小城市各類建筑設計公司和設計院,成為了塑造中國城市面貌默默無聞的設計者,讓中國大多數城市的路邊時常可見一棟棟依照經典幾何構成的白色建筑物。
對邁耶在中國早年的影響,建筑學者、建筑師范文兵認為原因有二:一是當時中國建筑教育中流行的“片、體、塊、架式的形態構成”和邁耶作品的形態呈現一拍即合;二則是在當時中國有限的設計和建造手段下,邁耶容易復制。而后來“邁耶在中國由紅得發紫到如今少人問津的過程轉化則非常有趣,它是中國建筑學專業語境變化的鮮明投射,與邁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和他本人的建筑觀點并無關系。直到今天一些二三線中國建筑設計院及院校還是有很多‘邁耶’式建筑。”在中國建筑界的語境下,“二三線中國建筑設計院”早已經和保守、缺乏創新聯系在了一起。不過建筑師俞挺則認為中國建筑師對邁耶的學習并不“認真”。“因為邁耶設計邏輯中最重要的模數和中國的建造體系相差甚遠,所以中國建筑師只能脫離模數而僅僅學個形體組合,但是建造中卻無法做到邁耶戲劇性展現工業化能力的細部,最終畫虎不成反類犬。”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邁耶設計團隊里面也有來自中國的年輕建筑師,畢業于耶魯大學的孫笑迪和紐約普拉特設計與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的騰遠陽——正如如今很多全世界所有最好的建筑院校和設計公司都隨處可見中國年輕人的身影。相比上一代只能通過圖冊幻想海外“大師”的作品,這代中國年輕建筑師已經開始直接融入整個世界發展的滾滾洪流。
近日,邁耶在紐約他公司的辦公室接受了紐約時報中文網采訪以及后續郵件問答,采訪中談到了文革剛結束時他來中國的經歷,以及中國建筑師對他的模仿。對談內容經過編輯和刪減,邁耶進行過核對。
問:先講講你跟中國的關系吧。第一次去那里是什么時候?
答:那是在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剛結束的時候,我第一次去中國,那可相當有趣。我呆了大概兩周,一邊旅行一邊做講座,去了好幾個城市。雖然因為我是被帶著走的而記不太清具體在哪里。不過我就記得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還在騎自行車,滿世界都是自行車。我和其他幾個人坐在車里,然后我老是跟司機講:“哇,可千萬別撞上自行車。”因為這車開得像發了瘋,前面又是成千上萬的人在自行車上面。司機就一直拼命地按喇叭,人們就會讓開一些。很幸運,我們沒有撞上自行車。
問:很明顯出于政治原因,那時的中國建筑設計除了自己的傳統設計,主要深受蘇聯建筑設計的影響,當看到你的作品——這種起源于西方的現代建筑,他們是什么反應?
答:我覺得,對他們來講看到我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學生,真是熱情高漲。因為那時候中國的確還沒有現代建筑的概念,雖然現在情況改變了很多,但那時建筑還是相當傳統。后來因為深圳華僑城會所(OCT Shenzhen Club House)的項目,我五年前又去過深圳。第一次去的時候,我還以為那會是個小而美的城市,結果發現那里有兩千萬人口。你知道中國有五個城市的人口超過兩千萬,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紐約的人口是一千萬,那是紐約的兩倍大。我那時去看到的建筑也并還沒有太有趣,不過我對傳統園林非常感興趣,去看了一些,那可是相當受歡迎的地方,很多人在那里,非常漂亮。
問:說到你在深圳華僑城會所這個項目,這是你在中國第一個建成項目,在那里工作有什么特殊的感受嗎?包括近期你們在臺灣還完成了一個地標性的建筑。
答:你知道每個地方都很不同,背景不同、周圍環境不同,所以基地的位置很重要。雖然深圳其他地方很擁擠,建筑密度也比較高,但我們很幸運在島上(華僑城湖中央的人工小島)有個很美麗的基地。所以我覺得真的取決于在哪里和它是什么。做設計很重要的是如何去組織空間、思考人們如果去使用空間、如何生活,人們來了又走,整個人流的規律,和周圍圍繞物的關系。這些都非常重要。
新的臺北55 Timeless信義住宅大廈(CDC 55 Timeless Xin-Yi Residential Tower)是個很好的項目,有很好的客戶,施工完成度也很好。我們做了設計,施工圖是當地的合作建筑師完成的,但是完成得很棒。不過當我去臺灣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那里的交通流量,你覺得紐約很糟糕吧?那臺灣簡直是不可能。我覺得我在那里75%的時間都花在了交通上,不管是早上七點還是晚上十二點,總是擠在路上。這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覺。
問:對于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成長起來的那批中國建筑師來講,你的作品對他們有著巨大的影響。無論在學校和中國的設計院,他們常常會以你的作品集作為參考。
答:說到這個我必須跟你講,我想是在做深圳項目時,一些學生或是年輕建筑師跑過來找我,拿了一本書,里面是我的作品,但是是中文的。我以前從沒見過這本書,他們說:“噢,中國人做了一個復制本,用中文做的”。我說:“天吶,哪里可以買到這本盜版書?”我想我最后買了一本,我被嚇到了(笑),我不知道可以說什么。后來,我在某個地方又有人告訴我,有個城市里又出現了一棟我在亞特蘭大做的一個建筑設計(High Museum of Art)的翻版。你知道嗎?我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真希望他們最后施工做得不要太差。
問:在中國的學校和設計院談到你的設計理念,大家都在建筑的外形構成和色彩上對于你的作品進行模仿,你對這種現象如何看待?
答: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真的不知道。我對于這種類似拷貝他人作品的做法的感受是:今天并沒有過去那么嚴重了。學校教育在變,學生的態度在變,但我對于這種狀況沒有任何的具體知識,所以我不能回答。不過我認為這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學習的辦法有很多種,我總說,對年輕建筑師和學生來講,最好的事情是親自去看那些作品、去經歷它,得到第一手的資料,而不僅僅是看著雜志。在雜志上看到什么東西,你認為很有趣,結果你去看,那和照片上的完全不一樣。所以我總試圖鼓勵年輕建筑師和建筑系學生去盡量多的旅行,去看東西,這是學習的最好辦法。
問:回到整個建筑設計的變化上來,你的職業生涯覆蓋的時間如此之長,這五十年的時間里,你認為建筑師的社會角色有過變化嗎?
答:沒有變化。我覺得建筑師的角色在今天和二三十年前并沒有什么變化。當然,建筑師針對每個項目都有一定的責任,但是這些在過去和今天都是存在的。
問:那么全球化呢?你是在什么時候開始意識到全球化趨勢的存在?這對你的設計有過什么影響嗎?
答:至少在我們這里,我覺得我并沒有受到其他人做什么的影響,我們還是做我們在做的事。這是從內心出來的,而不是基于去看外面的其他事情。設計是基于文脈、和文脈、人的行為、人的尺度、人在空間中移動的關系,如何讓人感到空間尺度不是過大或太小,很重要。所以不管在哪里做設計,重要的要素基本還是一樣的。
但我們今天總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所有的事情一旦在一個地方發生,不久以后就會在其他地方被知道。由于這種影響力的事,你知道沒有東西再是“當地”的,像是吃的,你在這里得到的和你在中國得到的是一樣的,只要你想要的話。你知道這個街下去有個地方叫麥當勞,你在那里可以買到的和你在中國可以買到的是一樣的。麥當勞這里在(曼哈頓)第十大道上有,在中國也有,所以建筑設計的影響也是一樣。你知道雖然事情在這里存在,但他們并不是孤立的。
潘戈,藝術家、自由撰稿人,現居紐約。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