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街”的快樂源泉 一條盤旋而上的過山車,軌道上懸掛著各式各樣的小房子。相信每一個看到荷蘭館的人都會發(fā)出這樣的贊嘆,原來房子是可以這樣的。事實上,這已經(jīng)不是建筑師第一次將房子掛在半空中。如果有機會去瀏覽一下設計師的網(wǎng)站,就可以看到他以往的許多作品都是這樣,房子要么由一個柱子支撐著,要么被“粘貼”在一堵墻壁之上。
“將小屋懸在街道上,一方面是考慮到場館的面積有限,另一方面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得整個建筑看上去更加富有立體感。”考美林自己這樣解釋說。他說,他總喜歡以一種看似瘋狂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幾個月前,考美林帶著“快樂街”的模型來到他女兒的課堂上,向?qū)W生們講述自己在中國所做的世博會項目,他告訴臺下的學生們:“建造一座房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不論你最初的創(chuàng)意有多么荒誕離奇,都要勇于嘗試,這是打破傳統(tǒng)的第一步,失敗了,那就從頭再來。”
熟悉考美林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夢想家。考美林1951 年出生于荷蘭愛因霍芬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老師。童年的約翰對維修器材十分著迷,他曾經(jīng)想過長大后要做一個鐵匠或是木匠,但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無論是鐵匠還是木匠永遠只能使用別人創(chuàng)造的東西,而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新的發(fā)明,于是他決定要做一個建筑設計師。
然而,與庫哈斯不同,考美林不喜歡那種極盡炫耀之能事的超級摩天大樓。約翰·考美林說,他討厭摩天大廈那樣只有一個進出口,把人們局限在一個有限空間里的建筑,過去建筑師們常常以能夠設計更高、更寬、更大的建筑為目標,而現(xiàn)在這些傳統(tǒng)的設計理念必須朝設計有利于生態(tài)平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筑方向邁進。
他喜歡簡約、開放式的建筑格局。諸如他設計的荷蘭館,“開始我就想好了,它必須是一個全開放的建筑,并且突破傳統(tǒng)城市格局”。 沿著“快樂街”行走,參觀者可以隨意欣賞街道兩旁別致的樓宇,感受濃郁的荷蘭風情,可以走進“電影院”內(nèi)觀賞荷蘭著名DJ 的表演,可以到“餐廳”內(nèi)品嘗荷蘭美食,同時還可以透過一扇扇窗戶見證荷蘭館在使用空間、能源和水等自然資源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考美林設想在荷蘭館安裝一個先進的水處理設施,將河水直接轉(zhuǎn)化成飲用水,參觀者可以親自品嘗過濾后的飲用水。在“快樂街”兩側(cè),還插有許多橙色遮陽傘,上面都有高科技涂層及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吸收陽光并轉(zhuǎn)化為可供展館使用的電能。
相比其他的國家館,荷蘭館的設計理念并不復雜。設計師選擇將所有他想要表達的故事裝在一幢幢互相獨立的小房子,并將它們鏈接起來。“可能是因為我就是一個簡單的人吧。”他這樣說自己。在他的心目中,想要生活得快樂,就是要過最簡單的生活。他把自己對于“快樂”的理解融入在世博會荷蘭館的設計中,將荷蘭館取名為“快樂街”,希望每一位參觀者在踏上“快樂街”的旅程之后,都能感受到最簡單的快樂。
對考美林來說,荷蘭館給了他一個自由闡述自己理念的機會。在整個設計中,若要說還有什么遺憾,那就是所有小屋都是封閉式的。事實上,考美林最初的設計是希望每一個小屋都可以向參觀者開放,但是后來主辦方考慮到人流量過大可能造成擁擠,決定讓小屋只開窗不開門。“參觀者不能走進每一幢小屋去參觀,我覺得非常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