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牌樓史話 北京曾經是全世界牌樓最多的城市。除了胡同、四合院之外,最能體現老北京風格的就是街頭巷尾無處不在的牌樓。可如今消失得最徹底的也是老北京街道上的牌樓了。東單、西單、東四、西四,皆是著名的鬧市區,大多數人卻不知這些地名其實都與牌樓有關。當年的詳稱叫做東單牌樓和東四牌樓、西單牌樓和西四牌樓。現在牌樓作為建筑物被拆除了,地名中的“牌樓”二字也就省略了。同樣被拆除的還有許多曾深深烙印在老北京記憶中的牌樓,如正陽門大街五牌樓、東長安街牌樓、西長安街牌樓……。
牌樓的歷史源遠流長,形式千變萬化。隨著歷史的演變,牌樓已成為中國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據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于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衡門”至遲在春秋中期就已出現。衡門是什么呢?當時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牌坊的老祖宗。在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樓雖屬于起點綴作用的裝飾品,但也相當于“門面”;書要封面人要臉,牌樓就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證。牌樓是中國建筑的文化符號,清末訪問過北京的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在其《變化中的中國人》一書中寫道:“只要有石頭的地方,沿途你就會看到一些橫跨主路的紀念性拱門。這些建筑就是經過官方許可后建立的名聞遐邇的‘牌樓’。”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現仍有百余座古牌樓傲然屹立在各景點,幾乎每座古牌樓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舊時北京著名的牌樓還有前門大街五牌樓、東長安街牌樓、西長安街牌樓、東交民巷牌樓、西交民巷牌樓、帝王廟牌樓、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樓等。這些牌樓多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妨礙交通而拆除。北京城內幸存下來的牌樓,主要是壇廟寺觀門前的一些牌樓。像地壇的牌樓,如今重新刷上了鮮艷的油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