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筑的穿越性與現實困境

      作者:
      分類: 觀點/經驗
      2015-08-04
      1175
      就個人經歷而言,我和窯洞有過些許交集。1981年冬天,我還在高中讀書,學校組織大家到山區拉練。我在唐太宗昭陵背后一個叫高堯村的窯洞里住了一個月左右;1986年春天,我作為農民,在山區植樹造林時,在瓦苗山西王莊的窯洞里又住了一個月。從此以后,出差或采風,無論是在榆林城區、靖邊楊家城、米脂姜氏城堡之側,還是在乾縣……只要碰到窯洞,我就感覺很親切,總是盡可能地進去看一看,和主人聊一聊。基于這樣的接觸,雖未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但也可以說,對于窯洞有一些感覺和印象,說出來或許能成為探索窯洞文化的引玉之磚。

      首先追本溯源。應該說,窯洞是人類最先創造的居住形式,是居住文明的最早源頭。衣食住作為人類生存的三大基本需求,在鴻蒙之初,就伴隨著直立起來的先民,開始了進化與升華的文化進程。《周易·系辭》:“上古穴居而野處。”《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墨子·辭過》:“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導居,穴而處。”事實上,不少考古遺址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北方的北京山頂洞人的穴居,還是新石器時代廣東、廣西、江西等地的洞穴遺址,都充分說明了窯洞并非是我們一般印象中的北方民居的標志,事實上,它是南北方先民們最早的普及性的居住形式,是先民們居住文明的最早源頭。

      我們猜測,它是先民受最初借以安身的山洞、崖縫、樹洞的啟發,同時觀察求索各種穴居動物的居住樣式,模擬其形制而創造出來的。從有關資料圖來看,它的圓形頂與方形底的理想組合,是先民們在千萬年建筑技術的探索提升中、在居住實踐的體驗中,逐步完善起來的。或許在諸多窯洞的形式創造中,只有符合這一結構才不致塌陷,才能夠長久保存下來。而以黃土為窯便于挖掘改造,也是其重要的先決條件。

      隨著逐水而居,先民們漸漸走下山來;隨著打井技術的成熟,先民們開始逐漸擺脫逐水而居的拘束,可以自主地選擇居住地點;隨著市場交易模式的創制,人們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生產經營方式,多樣的生活需求在交換中獲得滿足。而山區、高原、平原等生活環境的多樣化,滋生出逐漸多樣化的建筑模式。不只是黃土高原上的丘陵、斷崖深溝中有崖窯,就是有了更多的選擇自由時,居住在山腳下、平原上的人們仍然保留著窯洞的記憶、眷戀著窯洞的形式,于是便有了土坯、磚頭、石塊箍造的窯洞。除了洗崖鑿洞式的建筑窯洞,人們還會在平原上挖掘地窯——即先在平地上掘出下沉式天井,一方緩坡漫道,另三方挖掘窯洞,構筑一個地下的四合院式的窯洞居所。窯洞從山區、半山區走向平原。它們與土木結構的瓦房、草棚、石片房等平起平坐,成為歷時悠久的中華建筑交響樂中的輝煌樂章。

      其次,在民居建筑史上,窯洞是其他民居建筑形式的母體。不僅如此,窯洞及其衍生模式仍是歷代人們居住的形式之一,并且,窯洞的建造技術也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提升。在陜西這一方土地的古老遺存中,仍可看出窯洞建筑的覆蓋式影響。距今6000多年,半坡姜寨人半穴居的圓形、方形屋的形制,是先民們為了逐水而居、為了更好地生存,而以新的建筑材料、以窯洞形式為基礎創造出來的。后世頗為普及的土木建筑形式,明顯是從窯洞模式孕育而來的。而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渭南史家、邠縣下孟村等,仍是未脫窯洞印痕的圓形半地穴式或全地上式的小房子,更不用說陶窯了。仰韶文化晚期,以寶雞北首嶺遺存為代表,近50座的大小房屋仍是圓角方形或長方形兩種半地穴式的樣兒,一直延續到堯舜時代的陶寺,即使到了西周,仍然頗為普及。如《詩·大雅·緜》中所述的“陶復陶穴”便是這種居住模式。可見,在后世諸多的建筑中,都有著窯洞穴居、半穴居、平房到樓房的脫胎演變過程。窯洞不只是有特色的一種,而且是孕育其他建筑形式的母體。

      再次,窯洞民居,作為一種優秀的生態型建筑,以其不可思議的超越性,陪伴我們的祖先從百萬年前的遠古一直走到今天。它是前現代的建筑,更是現代的建筑,又是后現代的建筑。它涵蓋人類居住歷程的全程,仍有著不可替代的先進性與優質性。窯洞以原生態的情狀超越、回避了現代建筑的弊端,令人不可思議。首先,它看似半封閉,卻有著透氣、保持空氣新鮮的優長。每平米以萬元計的現代樓房,倘若幾日不開門窗通風,便污濁不堪,而造價低廉的窯洞卻永葆空氣清新;它土體透氣,自動吸濕放濕,能自主調節溫度使之最適宜人類居住,冬暖夏涼便是人們對窯洞這一優點的最通俗最本質的表述。而現代樓房要達到這樣的生理感受,其在建構中不知需要多少數理技術、耗費多少熱能,而且耗能之后,又會污染我們的生存環境。其次,窯洞耐久防火。現代的樓房或以50年、70年為使用周期,而我曾居住過的高堯村的窯洞據房東說最少也有200多年了,二者的生存成本相差甚遠。而現代建筑不易解決或者成本甚高的防震功能,在窯洞那里,似乎在藍圖初萌之時就隨之萌生了,它那拱楦式結構足以抵御那地動山搖的災難。立體的山坡、斷崖、溝坎的居住環境,成為人們依山登高望遠、開闊胸襟的理想居所。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念在窯洞這里具體展示為“地人合一”。

      第四,受現代居住文化的沖擊,處于瀕危狀態的窯洞民居文化拷問著當代人的智慧與擔當。2007年夏,在陜北靖邊楊家城,我走進一家五孔窯洞的院子,里面只有一位老人守望著家園。他們村子大多如他,兒女打工外出并在城里結婚生子,老伴去城里看孫子去了。近年,更有一些地方開展三告別工程,將窯洞視為落后的象征而棄窯建房;且不說歷史感相對膚淺的年輕人逃離窯洞,就是我周圍不少對窯洞贊嘆不已的學者,當問及能否再回到當年祖居的崖窯或地窯時,也大都嘆著氣說回不去了。勿庸諱言,具有諸多優長的窯洞民居仍有著自身的短板,這是一個時代的難題,它呼喚著鳳凰再生的答案。

      事實上,糾結之處就在于,倘若短平快地將現代建筑技術用于改造窯洞,那么,相應地就會抵消它先天性的優勢——如水泥粉刷、磁片襯砌可使窯壁美觀耐用,但卻影響透氣性;而土質窯洞年久裂縫,會有崩塌的危險,怎么辦?如何防止洪澇水淹災害?如何排潮?更為簡單也更為重要的是衛生間系統的設置及后續處理問題……

      在我看來,這些問題的應對,不應只是人文學者的介入,似乎應有建筑學、力學、統計學、物理學、化學等相關學科工作者的介入。比如,很早就有窯洞抗震的說法和文字記載,但是,這應從建筑學力學、地震災害學等層面進行模擬性的實驗,根據一次次的數據記錄進行比對研究;應有實實在在、踏踏實實的田野調查,真正展示為統計學上的文獻與成果。而不只是呼吁的口號,應注意依靠與借鑒多學科的研究成果。

      窯洞居住文化的價值很高。但如何傳承卻是橫在我們面前、需要破解的偉大難題。顯然,僅僅是旅游的需要只可點狀布局,而不能面上開花。若要勸說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不要逃離窯洞,若要建議相關政府放棄毀棄窯洞的政策,甚至還能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樂意住進窯洞里,那我們就要拿出可以操作的指導實踐的數理報告,以彌補那些窯洞短板的不足,用確鑿可信的理論和事實說話。

      0
      2
      分享到: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推薦閱讀

      ×

      賽事服務聯系方式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好的,我知道了

      官方微信

      聯系我們

      • QQ:33143335 QQ:1904200230
      • 電話:18569912460
      • 投稿:cndesign@163.com
      • 地址:鄭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東區9號樓2層

      版權信息

        移動 Android 版 豫 ICP 備16038122號-2 豫公網安備 41019702002261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林ゆな| 午夜爽爽性刺激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久人妻精品无码一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樱花动漫|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不卡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一 |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三区三区不卡| 福利一区国产原创多挂探花|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A码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色一乱一伦一区一直爽|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看 |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的色道www免费一区|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男人的天堂av亚洲一区2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