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中國館揭秘 “改革開放三十年,這么一個中國元素強烈的建筑并不多見,許多老外,對中國館贊嘆不已,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崇敬之感”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巍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和我說,‘中國館一點都不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這讓他頗感欣慰。
在世博會的歷史上,不乏驚世建筑之作。1889年巴黎世博會給世間留下300米高的埃菲爾鐵塔,成為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的里程碑。
1905年,流亡歐洲的中國思想家康有為來到巴黎,三次登臨鐵塔,憑欄四顧,留下詩作:“浩浩凌天風,高標卓碧落。邈邈虛空中,華嚴現樓閣……俯視下界人,城市何莫莫……問此何都市,巴黎稱霸國。”
1889年,是普法戰爭后的第十九年,法國,這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的國家,需要一次世界博覽會鼓舞民眾、重振國威,不僅要在工業化的潮流中追趕領先的英國,還要與德國、比利時等國家競爭。聳入云霄的埃菲爾鐵塔,承載著法蘭西民族重新屹立于歐洲大陸的信念。
中國館被譽為“東方之冠“、“中國器”、“天下糧倉”,它承載著怎樣的信念?何鏡堂說:“看到同樣的事物每個人的觀點會各自不同。作為中國館設計者,我認同它宣示了中國精神。一百年中國被人欺負的日子結束了,莊嚴、繁麗的斗拱造型,給人以中國上升與自豪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