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好事,中國設計在經歷了短暫的盲目、山寨、機械復制之后,開始有意識的摸索突破設計瓶頸的道路,與世界接軌了。話說中國設計不過十年的發展,之前全屬鋪墊,覺醒之快,實屬不易。
應該說這種轉變是設計發展必然的過程,發達國家七十年代也經歷過這樣一次行業升級。與中國相似的,西方當時的設計公司疲于應付機械的產品設計工作,廉價的服務費用和短暫的設計周期使設計行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
危與機總是并存的,像IDEO這樣一些優秀的設計公司就是在那個“不怎么好”的時代里成長起來的。因為他們發現了設計的新價值,即用創造代替制造,去回答“設計帶來什么”。至此,設計師終于與藝術家分道揚鑣,前者越來越側重于成為工程師、科學家或發現者,后者成為了今天的裝置藝術家、宣揚品牌個性的首席設計師和走秀達人。在這條線索上西方設計發展了四十幾年,構成了現在由科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設計師以及發明家構成的產品設計團隊。
未來的設計是什么樣子呢?如今,每個有能力的企業都養著兩支完全不同的設計團隊,至少是與兩支完全不同的設計團隊合作著,一個設計團隊歇斯底里的創造著不可能,另一個團隊兢兢業業的創造著當下的需求。不可能是品牌的旗幟,需求是品牌的根基,一個是造夢,一個是現實。
我們把設計從制造中剝離出來,又把設計從藝術中剝離出來,似乎它就越來越側重于解釋“產品的用意”了。
產品一方面變成代表公司高度的藝術品,完全藝術化,另一方面追求體驗極致,成為保證公司業績的功能體驗品,完全的實用化。第一部分由藝術家完成,而設計者更多的,轉向配合學者,考慮通過技術和對人類行為模式的分析提高產品的使用感受,保持品牌形象,成為實用主義的堅決支持者。
這就是所謂的“弱設計時代”。這里的“弱設計”不是指不再需要設計,而是傳統意義上的設計越來越難以滿足現實需求,產品需要更多與設計無關的知識(天文地理文化語言新材料新技術新發現等等)來充實它的體驗,很難說設計的范疇變大了,還是能力更小了。
值得一提的是,霍金最近有一本新書叫《大設計》,他把宇宙的連貫機制也稱為一種設計的行為。這么看來,還是說明,隨著認知的進步,設計的范疇變大了。
在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品物認為這種趨勢將進一步被強化,說得現實一點——審美越來越成為產品設計的底線,即在保證產品審美“過得去”的前提下尋求體驗上的極限突破。事實上這個階段已經來臨,拿手機來說,造型開始大同小異,一塊大屏幕幾個基本鍵,有意思的是,形態上沒有突破居然成為各大公司內容突破的賣點之一,他們說,我的手機給你不一樣的體驗。
深層次的問題是,由全球化、自動化的普及和工作效率的極大提升帶來的競爭壓力伴隨著資源枯竭的隱憂都同時把生產制造指向了一個“用最少的資源滿足最多人需求“的道路,人人都需要產品和設計,傳統服務于上層階級的工匠式的設計方法滿足不了如此龐大的需求。現在很多人談論走上游、做高端,似乎就解決了上述問題,但做高端的多了,價值規律決定了它還是要變成低端。 于是藝術價值、或者說個人價值在與創新、與體驗感受的較量中敗下陣來。因為藝術是不容易被復制的,但創新和體驗可以復制。
這也大概是中國設計行業變革的未來之路。
而我所擔心的是,真正天下大同的時代尚未到來,語言和文化依然具有絕對的地域性,一味跟隨發達國家的經驗走,通過體驗提升抹平造型語義、文化內涵上的平淡是否將把我們的設計引向誤區。
比如歐美國家與亞洲文化上有很多差異,自古以來對美和功能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事實上東方人更加注重形式上的美感、協調性,追求用與美的平衡。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