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
“火紅”創意 “極簡”風格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實現工業化強國的夢想,各行各業組織群眾性的設計攻關,至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中國一大批重要工業產品相繼問世:紅旗牌轎車、電子管黑白電視接收器、上海牌汽車、北京牌電視機……
這個時期的設計特點是:雖然借鑒了國外同類產品的設計,卻更注重民族傳統造型要素在現代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中的應用。產品外觀簡潔、獨具中國特色。看:
———紅旗牌轎車的前臉被設計成“扇子”造型,兩側裝飾條設計成“箭”的造型,意喻“文武雙全”,尾燈則融入了“宮燈”的造型,內飾采用福建漆藝作駕駛室面板裝飾,座椅外套則采用杭州織錦,整車充滿中國元素,使之至今仍能與國際名車相匹敵。
———上海牌轎車采用單純的幾何形構成船型車身,沒有多余的裝飾件和累贅的造型。早期前臉采用不銹鋼錘打出“冠”字造型,后改為橫向格柵造型,在沒有影響發動機吸氣的情況下降低了外觀制造成本,同時簡化了裝配工藝,使之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唯一一種批量生產的轎車,共計生產了77041輛。
———中國第一臺電子管黑白電視接收器由天津國營無線電廠生產,取名“北京”牌,又稱“華夏第一屏”,仿前蘇聯“旗幟”牌電視機設計,外觀呈正立方體,顯示出嚴謹的數比關系,外殼表面為均質的木紋裝飾,設計邏輯清晰,設計達到了“極簡”的境界。
專家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工業設計師、工程師、工藝師的職能互相交叉,有利于協同攻關,最大限度地降低制造成本,使設計快速地實現批量生產。
七八十年代:
美化+理性 提升生活質量
十年動亂,是工業設計的荒蕪期,日常生活的物質嚴重匱乏,這個時期的工業產品,只生產人們生活、生產的基本必需產品,并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成本,總體而言,工業產品基本沒有設計可言。
但再冰寒的地帶都有春天的倔強萌發,人類愛美的天性是抑制不住的。在上海輕工產品中,具有浪漫的、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裝飾設計和美化風格在設計中不斷閃現。70年代初,為了進一步改善日用器皿產品花式品種單一的局面,開拓市場,著名中國畫家黃幻吾、唐云下工廠作設計,1971年張雪父、錢震之等設計師再一次大規模進行設計,并以創新的中國畫花鳥替代由工匠繪制的傳統吉祥紋樣,用搪瓷工藝裝飾在臉盆、熱水瓶等產品的外觀,使之成為暢銷全國的產品。這一時期,包括搪瓷臉盆、熱水瓶、玻璃制品在內的日用器皿產品成為上海設計的強項。
同樣,此時江西景德鎮的日用陶瓷產品也因為充滿濃郁的中國裝飾風格而備受國際市場的歡迎,產品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平均每件瓷器創匯3.5美分。以青花玲瓏工藝設計制作的整套咖啡具榮獲“德國萊比錫國際產品交易會”金獎,其他獲得省部級的獎項不計其數。
80年代上海的著名產品設計開始趨于理性化。華生電扇對其經典產品44公分電扇,在產品外觀上作了一次全面設計,形成三個產品系列,成為全國同行模仿的對象;海鷗系列照相機產品經過多輪設計已趨成熟,其4B型雙鏡頭反光相機被譽為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全民相機”,累計生產1272977臺,并成為日后中國所有同類相機的設計母本。稍后誕生的DF-1型單反相機在前4年便生產了4萬臺,并催生了“熊貓、孔雀、珠江、長城”等近10種同類產品。